txt5200小说网 > 修真小说 > 太极奇侠传董海川 > 第九十八章 小楼连环(三)

第九十八章 小楼连环(三)

 热门推荐:
    门开了,天贵看见郭香拿着剑,这次倒是没有被吓到。只是嘟囔了句:没好心的,给你们拿吃的还老用剑吓我。

    郭香听了天贵的嘟囔有点尴尬,天贵这话虽然是自言自语的低声抱怨,但明显是用人可以听到的音量说的,就是说给郭香听的。

    郭香把剑插回剑鞘坐下,看见天贵端来的是两碗面。碗不大,铺满了葱花,葱花上再放了块大卤肉,看上去也是满满一碗。

    郭香耸了耸鼻子,其实刚才天贵进门的时候,郭香本来剑都要刺过去,就是闻到了一阵香味,这才没有出剑。不然,可能天贵这上楼估计还是要被吓一跳。

    不亏是农村孩子,没有什么扭捏包袱,郭香也不多说,对天贵说了声多谢。端起一碗面到自己面前,就开始吃了起来。

    天贵看见郭香这大口吃面的样子,翻了个白眼,看来对郭香很不爽。边上的秦青娥因为刚才被常明差点弄个窒息而死,所以本来没什么胃口。可看见郭香那狼吞虎咽的豪爽吃相,不自觉的也觉得嘴中生津,有了胃口,开始吃面。

    郭香的吞食速度,在临安的时候可是吓倒过奎元馆店小二李威的。秦青娥这才吃了两口,第三口筷子刚夹上面,边上的郭香已经把面吃光了,拿起碗就是往自己嘴里一倒。

    额的一声打了个饱嗝,郭香笑的眯起了眼,抹了抹嘴角,说了声好吃。

    秦青娥和天贵都是一脸见了鬼的表情,两个人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眼神之中有略微惊恐。

    天贵眨了眨眼,就好像在说你从哪里找的这饿死鬼投胎的妹子。

    秦青娥炸了眨眼,就像是在回答说,虽然真是我从“地府”里带出来的。我也不知道她是饿死鬼啊。

    “你吃饱了吗?”秦青娥问郭香。

    郭香看了看秦青娥的碗,秦青娥一愣把碗往前一推,说道:“要不把我这碗也吃了?”

    郭香先是点头,然后立马摇头。“不用,我吃饱了。”

    “真吃饱了?”秦青娥确认一下,她感觉要是不喂饱郭香,感觉对方能把自己给吃了。

    郭香点点头说:“真吃饱了,你赶紧吃吧,补点体力。”

    天贵把被吓到有点脱臼的下巴一合,把盘子里自己带过来的,打算当做宵夜的点心这才放到自己面前。心里打鼓,我这拿个点心的时间,就吃完了?天贵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刚才被人点穴定住了,不然这时间不对劲啊。

    天贵正想着呢,刚拿起一块麻花打算往嘴里塞,感觉到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往自己这边涌来。一抬头,就看见郭香低着头,死死盯着自己。

    不对!天贵想到,这不是盯着我。他把手里的小麻花拿起来,快速往左边一伸手。果然郭香的脑袋就往右边一转,死死地盯着那块小麻花。

    天贵咽了咽口水,他看着郭香那种眯着眼睛的神情,觉得好像老虎扑食之前大概就是这样了。快速把手收回,再往上一伸,在往右,再往下……麻花到哪,郭香的脑袋就转到哪。

    天贵晃了晃手里的小麻花,一副炫耀的表情,好像再问郭香你想不想吃?

    郭香一看那小麻花,口水不自觉的流了下来,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天贵贼笑一下,立马就把麻花往自己嘴里一丢,肯次肯次的咬了起来,还不忘做作的做个一脸享受的表情。

    郭香眼睛一下瞪得老大,然后脸就往下一拉,轻哼一声,扭头不看天贵。

    天贵心里嘿嘿一笑,手撑住下巴,往自己面前的碟子一抓。

    “嗯,奇怪?怎么摸着热热的?”这才低头一看,自己的手里哪里抓着什么小麻花,正抓着一只纤细洁白的小手。一抬头,就看见郭香对着自己在笑。

    郭香把手收回来,搓了搓,一脸不好意思的表情。小声的说:“我看你大概吃不完,所以想帮你分担分担。”

    “哈?”天贵一脸无奈的表情,心想我吃不完也乱不到你吃啊。像是这么想,但还是动手把碟子里的一个小纸盒拿出来,把装着小麻花的碟子递给了郭香。

    郭香一看,立马一脸灿烂微笑。刚接过碟子,就把小麻花往自己嘴里一丢。瞬间功夫,碟子里的五个小麻花就已经消失不见,在郭香嘴里了。

    看着郭香鼓着两个腮帮子肯次肯次的嚼着,天贵一天嫌弃的说道:“你啊,也就配吃这陈家记的麻花了。”

    陈家记的糯米冰糖芝麻小麻花,是巴县有名的小吃。陈家记单单只卖小麻花,就做到了每天店门外天天排队,可想而知这麻花有多好吃。

    “啃次啃次,好吃……肯次肯次,真的好吃……”郭香这边吃边说,嘴里掉出一大堆渣滓。看的天贵连连摇头。

    “就你这中牛饮的吃法,要是给你这瑞兰斋的桃片糕,那就真是糟蹋美食,暴殄天物,纯属浪费。”天贵边说边把自己刚才特意从碟子里拿出来的小纸盒一开,将纸一层层张开。

    郭香嘴里有吃的就满足了,哪里听得见天贵对她的数落嫌弃。可是正吃面的秦青娥听到天贵的话,抬起了头。

    “瑞兰斋的桃片糕?”这刚问出口,那边天贵正好把外包的纸彻底展开。瞬间,小屋子里就弥漫出一股香甜气息。秦青娥只一闻,就说道:“这味道,瑞兰斋的桃片糕无疑了。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,这香味居然一点没变。”

    郭香咕哝一咽,把小麻花部消灭完毕,搭腔道:“什么糕点那么好吃啊?”

    天贵一看郭香往自己的桃片糕看过来,连忙把小纸盒端起来,一脸的戒备,说道:“别看了,没你的份,给你吃就是浪费。”

    “哎?”郭香一脸失望的表情,说道:“咋就浪费了啊。”转头问秦青娥,“这糕点你以前吃过?”

    秦青娥点点头,像是回忆起了什么,会心一笑说道:“以前我小时候吃过一次之后,几乎天天缠着我父母给我买。后来,我嘴馋的时候就想吃这糕点,每次我夫君出去路过一定会带点回来。”

    郭香看到秦青娥本来的笑脸,说道后面变成了忧愁。知道秦青娥说的夫君自然就是前前夫,戚长风。看着秦青娥的表情,于心不忍,郭香连忙打岔道:“真有那么好吃吗?让你十几年不见疑闻就能知道。”

    “废话!瑞兰斋的桃片糕会不好吃?你在四川这随便问,凡是吃过的,我敢说没人会说不好吃。”天贵插话了。

    “可是我又没吃过咯,怎么知道是不是真的好吃。你给我……”

    天贵直接拍开郭香伸过来的小手,嫌弃说道:“做梦,瑞兰斋的桃片糕好吃不需要你证明,杜甫都写诗夸过这桃片糕,还能有假?”

    郭香做了个鬼脸,揉了揉被打的小手,一脸不相信,“有那么夸张么?杜甫都他写诗,你念给我听听?”

    天贵也是来气,直接开口念诗一首。

    今忽暮春间,值我病经年。身病不能拜,泪下如迸泉。

    郭香听完一想不对,这诗和桃片糕没半点关系啊。得亏杜老头在村口树下将故事的时候,郭香跟着山峰去了。杜老头虽然那时候主讲江湖故事,但是还是会教山峰他们读书写字。当然,山峰完没兴趣,啥都没学会,自己名字都不会写。

    可郭香倒是学会了,甚至杜老头看郭香聪明,仍是给她灌输了一大堆诗歌大家的诗词作品。不然,作为个农村孩子,此时的郭香可能连这诗都听不懂。

    郭香还没开口质疑,秦青娥听完这诗,倒是一脸回忆的表情。

    “你是不是觉得这诗和桃片糕没关系?”

    郭香点头。

    “小时候,我听到这里的时候,我也和你一样觉得怪,后来我母亲把整个故事讲完之后,我才明白过来。”

    “这还有个故事?”郭香这下有点懵了,心想我其实只想尝个一片,过下瘾而已,这么这两个人把这糕点越说越神秘,扯出来杜甫不说,看样子连传说故事都要出来了。

    “当然有故事啦,杜甫可是在我们川蜀待了很久时间的,怎么能没有点故事。”天贵说这话的时候,脸上是一种天然的骄傲。就像是那种自己家乡有名人出现之后,虽然和他八竿子打不着,但是还是觉得骄傲夸夸而谈的人。

    “切,不就是诗圣吗?我家就在临安城外几十里,天子脚下。皇帝不比你个诗圣大?”郭香不知怎么也变成了那种人。

    “那你见过皇帝吗?”天贵问道。

    “没,没有……”郭香吃瘪。

    “那你要不要听吗?”天贵说着,把小纸盒郭香这边递了一递。“你要是听完了,我倒有可能给你一片尝尝。”

    这香味闻的更清楚之后,郭香咬牙说道,“我听。”看着秦青娥和天贵那种讲起杜甫的时候,脸上的那种自豪感。她觉得现在不是她想听,只是这两个人想要讲而已。

    就像是一本本就写得稀烂的小说,作者硬是塞了堆和故事主线无关的传闻故事。说的好听是充实世界观,鲜活背景时代,但是读者可能更笨不想看,大骂有注水凑字数的嫌疑。

    那么郭香是真的想听吗?想的。甚至说,其实心里期待的很。只是脸上装作不耐烦,我看你们想讲我才不得已听的样子。这么做是为了等下听完故事,可以多要几片糕点。

    搞半天还是为了吃……当然,故事是添头,郭香和山峰说过,她想要走遍大江南北,去见识更多,这种故事会怎么不想听是吧。

    就这样,秦青娥和天贵两个人你一句,我一句,把这杜甫和桃片糕的故事讲给了郭香听。

    先说回那首和桃片糕没有什么关系的诗,刚才那四句,乃是诗作《杜鹃》中的最后四局。这四句,按天贵他们说的来,就是说明杜甫当时生病了。

    杜甫得的是什么病呢?胃病。说这杜甫身体虚弱,胃不受纳。

    正是如此,杜甫身边有一仆人,名叫杜忠,见主人受疾病折磨的样子,实在心疼。他请过多少名医,也找过不少偏方,但就是不见效。这天,他心中郁闷,便信步到住处附近的田野漫步散心。不经意中,见一户农家房舍外有一老翁,坐在大青石上,手里拿着一块四四方方的东西,一片一片地撕扯,扯下来就放到嘴里,吃得津津有味。

    杜忠向前走了几步,只见这位老翁虽然满头白发,但面色红润,身体十分硬朗。杜忠心中一动,急忙上前打躬问道:“老人家,您吃的这是什么呀?”

    老翁和蔼地一笑,说:“这是糯米做的糕,你想吃就请尝尝吧。”说着老翁掰下一块。递给杜忠。杜忠接过一看,才发现这块状的东西洁白如雪,一层层紧密地压在一起.用手一揪,一片就整齐地揭下来了。他放一片在嘴里,甜甜的,香香的,竟像糖一样溶化了。他忽然想到什么,赶紧把这块糕放进袖中,恭敬地向老翁道过谢,转身快步走回家.把糕送到主人手上。

    杜甫这时肚子正咕咕叫呢,接过糕便如杜忠介绍撕下一片放到嘴里,果然味道甘美,刚放到嘴里便化了。很快,杜甫将这一块糕部吃下,不仅胃里丝毫没有不适的感觉.反而胃口大开,安逸得很。他惊喜地问杜忠:“这是什么东西,在哪儿买的?”

    “老爷,是一位老翁送的。听他说这是糯米做的。”

    “噢!那你快点去请这位老人来,我要见见他。”

    不大一会儿的工夫,杜忠领着老翁来了。杜甫赶忙起身致谢。待二人分宾主落座后。杜甫和颜悦色地问道:“敢问老人家,刚才您送给他的东西是您亲手做的吗?”

    “正是老朽做的。我因年迈齿落,嚼不烂米饭,胃口也不大好,只好想法子做出这东西来吃。”

    “这是怎么做出来的呢?”

    “其实也容易。”老翁边说边比划,详细介绍了制作过程。

    “妙!妙!”杜甫由衷地敬佩,伸出拇指夸道,“再问老丈,此糕可有名字?”

    “嗨!山野之物,哪有什么名字。噢,您有学问,就顺便给取一个吧!”

    “对!对!我也不能白吃您的糕啊。”杜甫想了一下,便说:“我看就叫‘云片糕’吧——一来顺应此物本性,二来记载本地地名。”

    “高!高!不愧是当今诗豪,连取名都有讲究。”

    “老人家,您能否在我这里住些时日,帮我做一些云片糕?我因胃病久治不愈,别的东西吃不下,吃了这云片糕倒感到十受用。”

    老翁爽快地答应下来,“好说,好说。只要老爷您看得起我,自当效劳。”

    于是,老人用了十来天的功夫,替杜甫赶制了四十封云片糕。好心的老人回家后,想到光吃云片糕还不行,又特意托人给杜甫带去了一些小米,让他熬粥喝。

    就这样,杜甫每日里喝两碗小米粥,吃一封云片糕,胃病逐渐痊愈,身体恢复了健康。精神一好,诗兴大发。杜甫在云阳住了一年,留下诗作六十余篇。